您的位置首页  咸阳

葱农,如何解开产销两端的“死结”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5-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葱农,如何解开产销两端的“死结”——漠西大葱之兴
/

资料图

/

资料图
     过去的半个多月,“乾县漠西大葱卖难”在新闻媒体中成为最热的关键词,“漠西爱心大葱”一时风靡。  截至4月底,乾县漠西社区滞销的千万斤大葱已告售罄。葱农们本来可能面临的惨重损失,也因着各方爱心减少了一些。  政府部门联动,媒体介入发酵,各界爱心汇聚,这一切顺理成章的感动背后,我们是否都似曾相识。  这些年,马栏土豆,礼泉苹果,永寿南瓜,渭城葡萄,泾阳芹菜,农产品卖难的现象举不胜举……  菜价,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连着“菜园子”,高了低了都是民生问题。  农产品的每次滞销,表象看来,确实是供大于求引发的偶然事件,然而,菜贱伤农!面对农产品屡次三番遭遇的尴尬,立足于传统农业转型,在迈向现代农业的路子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以漠西大葱滞销为发端,记者以漠西大葱产业的兴起、滞销、反思进行调查,还原前因后果,以期我们共同思考产销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场绵绵的春雨,大地一片葱绿。  4月,正是春菜上市的好时节。在乾县漠西,大大小小的拉葱车辆拥塞着窄窄的街道,一垛垛剥皮打捆的高秆大葱,等待装载上车。  这里是闻名遐迩的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夹道村更有着悠久的大葱种植传统。十多年间,大葱的规模化种植,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这个以大葱为主导蔬菜产业的村走过怎样的发展之路?
   产业的萌芽,需显现示范效应
   提及乾县漠西大葱,不得不从漠西社区夹道村村民郭新建说起。  在当地,他是公认的大葱种植带头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漠西乡(现今漠西社区)农民流行栽种各种果树。  在土地上刨了一辈子的郭新建也给自家的10多亩口粮地栽上了苹果树。  咋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多种多收?  郭新建开始试着在果树行套种各种蔬菜,红薯、洋芋、西红树、黄瓜,农家饭桌上的几乎所有蔬菜,都曾在郭家的果树行间里出现过。  不过,这些蔬菜试种,都因土壤不适宜、耐旱性无法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等各种原因,没有成功。  “西红柿黄瓜这些蔬菜,你今天摘来,如果卖不掉,明天可能就坏了,但大葱,你放个三五天是不成问题的。”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大葱因其较强的耐旱性能,上市时间弹性大等优点,得以在他的果树行间保留了下来。  这一年,是1993年。到1995年的时候,郭新建仅果树行套种大葱,就给他带了11000元的经济收益。  这在当时来说已颇为可观。他回忆,当时村子里也有村民从事养殖,一头成年牛的价格才200块钱左右,而他一架子车大葱800多斤,就卖了1100多块钱。  这下子,老郭 “一架子车大葱值当四五头牛”的事,很快在乡里传了开来。  有这么一句农谚,“饿不死的兵旱不死的葱”。漠西干旱缺水、土地瘠薄。种苹果树,每年伏旱期间,动辄会出现果子灼烧的现象,大大影响苹果的品质卖相。  除耐旱性强外,大葱种植周期短,见效快。逐渐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让大葱长势更良好,把原先栽种的苹果树砍掉,在腾出来的空地里种上了大葱。  “务两三亩苹果树,不如栽四五分大葱” ,乡亲们又流行这个说法。  在郭新建这个大葱种植带头人和更多的夹道村村民的带动下,周边的安庄、陈家庄、马桥、大桥等村村民,也都闻风而动,栽上了大葱。  到1998年,整个漠西乡已有近七八十户村民在种植大葱,种植面积约400亩。其中,仅夹道村,就有五六十户大葱种植户,种植面积达300多亩。  2000年,漠西乡以种植大葱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增至300余户,种植面积也陡增近千亩。  大葱产业,一天一天壮大起来了。
   产业的壮大,亟待与市场对接
   当时,大葱销售时,直接从地里挖出来,基本不做任何处理,不剥皮,不剃根,就是拿根草绳子一扎卖给葱贩,或者农户自己前往集市零售。  与后来将大葱进行商品包装相比,刚起步的漠西大葱,不论就其前期生产还是后期售卖过程来看,都只是一种农产品而缺乏与市场的经营对接。  当然,这种简单的作业模式,也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大葱的批发价格,不得不在0.7-0.8元/斤的低位徘徊。  有一年,有葱农将大葱挖来,趁着等客商的间隙,将毛皮剥了,再将泥土剔除干净,并在扎捆前把大葱打理得整整齐齐。客商来后,二话没说给了个高价。此后,有些商家就提出,日后要是大家都这样打理,哪怕价格高一些都无所谓。  就这样,大葱的后期售卖,完成了从毛葱到净葱的蜕变,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升至每斤1块乃至更高。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好,使种植户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此后的十多年间,漠西大葱的种植户、种植面积,均呈几何数增长。  与此同时,2012年,随着全市“三告别”工程结束,包括乾县漠西等在内的农村建筑行业释放出了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  这个时候,大葱,这个需要大量劳动力,以自产自销模式发展的疏菜种植业突破了劳动力需求的瓶颈。  这一年,漠西社区的大葱种植面积至少增加了1500亩左右。如今,漠西大葱平均亩产12000斤,种植家庭也过了千户。  如同其他农作物一样,一亩高产量,离不开一把好种子。  1992年,郭新建第一年种植大葱所用的葱种,是从县城摆地摊的一个老农手里购得的,经过两年多的试验,他发现这种葱种出来的大葱产量低、品质差。  后来,打听到咸阳市区陈杨寨卖山东大葱种子,他抱着试种的心理买了一斤。第二年,用山东种子种植出来的大葱,品质好、产量高,“至少比之前产量增加了40%。”  此后,山东大葱的葱种开始在漠西的葱农之间推广开来。如今,山东大葱种依然是漠西大葱的主导品种。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同样是山东大葱种,在漠西肖河川道上种植出来后,不论从品质还是产量上来讲,都发生了变化,漠西大葱葱白长、基本无丝,少辣味且口感甜。  乾县农林局种植业股股长、高级农艺师齐纯立分析,山东是沙土地,土壤有机质容易流失,而漠西大葱种植区几乎均处于肖河川道,这里黄土厚度达两三百米,非常有利于土壤保水保肥保墒。  对此,漠西人颇有几分自豪,常以餐桌上的酸汤面为例:汤中放进葱花,漠西大葱葱白及葱叶会漂在汤表面,其他地方的大葱,见汤后便会沉入碗底呢。  齐纯立说,咱漠西种的都是大葱常规种子,如果能培育出适合这里土质的漠西大葱杂交种子,相信漠西大葱品质和产量还能上台阶。  1998年,漠西乡夹道村因其大规模的大葱种植面积,成功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目前,漠西大葱通过了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并在第21届杨凌农高会上荣获“后稷奖”。  然而,随着漠西大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产销模式的低附加值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造成的生产成本增长,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郭新建举例说:“光就种、收两环节来说,从挖沟、排苗、覆土、施肥到挖葱、拉运、剥皮、打捆,凭的都是劳动力。”  他算过一笔账:雇佣人工,每斤净葱花费在2毛左右。所以,当葱农把大量的劳动力投到了生产环节,走上市场销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显然等商、靠商,让利于商,无疑成了唯一的选择。  可以说,经营弱化的短板是诸多农业产业发展的桎梏。  业内人士认为,一个产业的壮大,离不开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种植,而这种农户分散种植,自产自销的模式很难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今年4月,漠西社区500万公斤大葱滞销。即便像郭新建这样的“能人”,也有6亩春葱没有卖出去。  而现在,漠西大葱种植面积已达到五六千亩,葱农过千户,年产量2万多吨。   本网记者 王军政 黄香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