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渭南

渭南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在坚守中企盼缕缕春风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4-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阳郭中心小学

北杨小学全貌

 


  校舍陈旧落后
  安全隐患频现  
  北杨小学坐落在北杨村,没有城中学校那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常常是一片寂静,甚至是有些落寞。而时光在这所学校里似乎也放慢了脚步。
  杨西亚今年50岁了,她在这所学校已经待了11年,在她的记忆里,除了2008年盖得几间活动板房外,学校几乎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模样。
  学生们走完了,杨西亚带着我们参观了她平时上课的教室——也就是那几间新盖的活动板房中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教室里七扭八歪地摆放着十几套桌椅,黑板上是她上课时教给孩子们的数学题。杨西亚拍着门框说:“这活动板房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盖得,总能遮风避雨。冬天把孩子们集中在这个小房子,烧炉子热得快,大房子半天热不起来。这教室里的黑板、桌椅都是城里的爱心人士捐的,都是我的宝贝。”似是知足、似是欣慰,杨西亚微微地笑了。
  去年,因为“硬件”问题,北杨小学差点“自然淘汰”了。
  据杨西亚介绍,学校的围墙是寒假时才重新修葺的。去年9月,遇到连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部分围墙坍塌,学校活动区域出现了一片2米多宽的地陷坑。安全隐患让杨西亚不得不把全校14名学生送到临近的贠曲小学去学习。贠曲小学距离北杨小学有4、5里路,早上学生们在北杨小学集合,由杨西亚和家长们一块儿护着送娃娃去贠曲上课。“路远了,娃娃们又小,天天摸黑就起床,家长心疼着哩!”杨西亚还说,村里很多家长外出打工,直接监护人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每天的奔波不仅孩子遭罪,家长们更是叫苦不迭,尤其年龄大的老人们。“有些家长就来找我,给我说,杨校长,咱这学校不能撤,围墙倒了我们帮你修,学校有坑,大家一起填。”2014年底,杨西亚下定决心,修缮校园,在村委会和群众的帮助下,把围墙和地陷坑修好了。而在贠曲小学借读了一学期之久的学生们,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校园。
  燃眉之急解决了,可是“历史问题”还摆着眼前。在活动板房后面是学校的“旧操场”,早已闲置,荒草丛生,已达半人之高,操场边的围墙也出现了裂缝,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因为距离活动区域较远,在修葺校园时,出于经费的考虑,它并未纳入其中。但为了避免危险发生,杨西亚还是在进入操场的通道处拉了一条绳,用以阻隔学生。
  “后期有钱了,我一定要先把那个围墙修好,放在心里老是事儿啊。”杨西亚说。
  面对这种情况,阳郭镇中心校校长关斌说:“虽然学校资金有限,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跟村上协调,再向局里申请部分资金,同时节约现有资金,把这些学校一所一所给好建,让娃娃们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好教师。”  吃住难保证
  公办学校遇尴尬
  北杨小学缺失的“硬件”是外部环境。而还有一些农村学校缺的却是另一种“硬件”。
  蒲城龙池镇钤铒初中,上学期只剩下19名学生。面对这种现状,校长陈学斌坐不住了,他把教师们召集起来,找原因、寻对策。在集体的努力下,学生回流了,这学期开学,学生数增长到了107人,下学期学生数还有可能会再翻一番。
  这本是喜事,陈学斌却颇为担忧,为什么?因为宿舍不够住,因为食堂不够大。
  龙池镇是蒲城的种瓜大镇,几乎全镇人都在务瓜,但西瓜又不同于别的农作物,不能连年在一块地里种,按当地人的话说:要种好瓜,不能重茬。于是,很多人跨乡、跨县,甚至跨省种植。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没人管。大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的私立学校去读书。孩子一月放一次假,家长也能安心种瓜,不用担心孩子上学的问题。
  正是因为当地农业的种植特点,让陈学斌不得不大刀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家长的“后顾之忧”。公办学校不同于私立学校,虽然学费全免,但这并不能打动家长。“公立学校一周放一次假,娃回来就没人管,人还咋干活,太耽误事儿了。”五更村村民彭狗娃说。基于此,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陈学斌心底萌芽,为什么公办学校不能一月一休?他的提议受到教师们的大力支持。同时,他还把学校最好的设施设备留给了学生。
  在钤铒初中,记者看到,陈学斌的办公室还是20世纪70年代盖得土木结构的平房,下雨天渗水严重。“我们的教师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把砖房、楼房都留给学生,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建的,但至少不会出现漏水的情况。学校还给每个学生宿舍都装上了空调。这样的待遇教师们是享受不到的。”陈学斌说。
  正是这样的改革与变化,让家长们看到了希望。“通过摸底调查,我们学区适龄的学生有七八百人,回流空间还是很大的。”负责学校招生工作的刘晓东教师说。
  这样的摸底,让陈学斌更是“忧心”。按照原定计划,学生继续回流,翻番增长,可是学校的“食宿”跟不上,这无疑将给钤铒初中一记重击。为此,陈学斌眉头紧锁。
  直到去年冬天,蒲城教育局局长庞建军来钤铒初中调研。庞局长在了解到学校的现状后,当即表态,要给学校建食堂和住宿楼,解决学校的燃眉之急。
  庞局长的承诺,让陈学斌心中充满希望。他盼着,下学期就有新的宿舍楼与食堂能给孩子们。
  学生数不断减少
  每班只有十几个娃  
  3月12日一大早,薛满良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学校,看着迎风的五星红旗,他有一丝惆怅。92年大学毕业后,薛满良就来到秦阳小学任教。回忆曾经,薛满良感触颇多,学校虽处山区,可却不缺学生,最多时也有三百多人,而近几年,学生数连年减少,200多人、100多人、几十人,到现在只有28个娃娃了……他想停止这种递减的局势,可是他发现,越是渴望,越是徒劳……
  坐落在桥南镇黄狗峪口的秦阳小学教学点,拥有标准化的教学楼,崭新的桌椅,优美的教学环境,对于山区学校而言,设施不谓落后。“早些年按完全小学建设的学校,可是建好后,学校没学生了,现在只招收低年级的学生,到了四年级,娃娃们就去中心小学了。”秦阳小学校长薛满良说,目前,秦阳小学共有4名教师,28名学生,一年级10人、二年级6人、三年级12人。从现在情况看,未来几年学生人数也不会增多。“学校设备还可以,只欠学生啊!就怕突然哪一年新年级招不到娃。”
  近年来,由于人口外流,像秦阳小学一样,很多学校都面临学生数量锐减的局面。
  临渭区阳郭镇张胡小学教学点,一至四年级只剩13名学生了。在张胡小学校长寇延庆看来,学生的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进城务工,进而在城市中安家立户,经济条件允许了,孩子上学自然是首要需解决的问题。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大人去务工,把孩子交给老人教育,后来由于老人教育子女的种种弊端,同时又看到了城里学校良好的教育环境,双重影响下,一部分人选择将孩子带到城里去读书。
  另一方面,生育率的降低也是学生数减少的原因之一。阳郭中心校校长关斌告诉记者:“阳郭镇共有人口58000多,而一年新出生人口不到200人。出生的娃少了,学校的人数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关斌认为,这是一种无奈,也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留不住人才
  教师老龄化日趋严重
  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教师,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农村学校的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老龄化趋势明显。
  43岁的薛满良是秦阳小学最年轻的教师。
  而在张胡小学校长寇延庆看来,43岁的年龄还是很令他羡慕的,因为张胡小学4名正式教师,其中两名今年已经60岁,马上就要退休,还有一名59岁,明年也将离开教师岗位,56岁的寇延庆是学校名副其实的“年轻”教师。
  “村里留不住教师,06、07年的时候,学校还有13名教师,有一年一次性来了3名教师,我高兴坏了,可是,好景不长,咱这儿太偏僻落后,最长能呆三四年,最短的一个学期就走了。”薛满良说。
  为什么留不住教师,在桥南中心校校长杨栋看来,年轻教师从城市到农村,首先面临的是巨大的心理落差。秦阳小学地理位置偏僻,离学校最近的“商业区”——花园街道,也有15里路。一下班就是一片漆黑,缺少文化生活,毫无娱乐可言,对年轻人来说文化生活的“缺失”是不可忍受的。很多年轻教师在岗位上工作一到两年就会由于“某些原因”被调走。
  杨栋认为,如果山区教师的待遇能稍有倾斜,也许能留住一部分人。1992年工作时,薛满良每月能领5元的山区教师补助。可是,23年过去了,现在山区教师补助依然是5元,补助金毫无增长。“山里偏僻地方的工资和城里工资一样,年轻人自然愿意在城里待着,业余生活丰富又多彩。”薛满良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建议:“农村教师的待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认为,不是给农村教师一点津贴就够了,而应该成倍地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要让农村教师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这样大学毕业生才可能真正会抢着去。从事教育工作,献身精神和信仰是需要的,但这是少数的和长期的。国家应该下大决心,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去农村任教,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杨栋看来,这样的提案好像让他又看到了希望。
  体音美教师告急
  艺术培养恐成空
  农村学校不但教师老龄化趋势严重,体音美专业教师更是缺乏,大部分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师为“空”。
  “体育课,我们有爱心人士捐赠的跳绳、毽子啥的,娃娃们玩得可开心了。”遇到体育课,北杨小学牛兴会教师还可以陪着娃娃们玩一玩,但是音乐和美术课,杨西亚和牛兴会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当记者询问,孩子们怎么上音乐课时?阳郭中心校校长关斌提议给学校买个音响放歌。牛兴会听后高兴地说:“以后可以放些广场舞的歌给娃娃们听,节奏欢快,好听得很。”
  像北杨小学这样的教学点没有体音美教师,那么中心小学呢?
  阳郭中心小学现有学生257人,共有教师21名,其中美术教师一名,音体教师则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授课。
  “现在,我们的音乐课是由北塘小学的支教教师暂代。支教教师只在这里支教一年,一年后,我们的音乐课又没人带了。下学期,音乐教师走了以后,只能想办法让教师走教了。”阳郭中心校校长关斌说。
  所谓“走教”,即一名优秀专业教师可以跨两个以上学校任教同一门课。在改变教师的传统任课观念的同时,还解决了薄弱学校、薄弱学科教师资源缺乏问题,让更多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连日来的走访,记者发现,教师资源不足是困扰着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桥南中心校校长杨栋说,如今城市里的孩子都在为了报绘画、乐器、舞蹈等哪一个辅导班而苦恼,而在我们农村,这些只能是孩子们的奢望。杨栋所在的桥南中心小学共有292名学生,在编教师21人。在这里,无论是校长还是办公室主任,都身兼几个班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优先保证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资源,唯一的音乐专业教师也在学校多次要求下,于去年9月“上岗”,而体美教师至今一直空缺,而这些课程几乎都由班主任“兼职”完成。  
  政策倾斜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农村小学1033所,初中280所。“就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学校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市教育局一工作人员说。为了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解决目前农村学校存在的专业教师紧缺、硬件落后等问题,市教育局也积极从各方面入手,着力打造让群众满意,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校园。
  2013年,市教育局实施了“学校发展五年计划”。在全市积极开展“千校达标”和“九项示范校创建”活动,“千校达标”即到2018年左右,使全市所有保留学校全部达到省级办学标准。“九项示范校创建”即支持鼓励中小学校创建“学校建设、平安校园、校园文化、高效课堂、德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和规范办学”等9类示范学校,以此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力争在此五年之内,完善学校的硬件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为了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量与质得到有力提高,市教育局从去年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全市符合交流轮岗条件者有3万多人,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2016年全面实施,这一机制,充分发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作用,包括建立教师“县管校用”流动机制,对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试行“无校籍管理”,绩效工资分配向农村、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和一线教师倾斜等,3到5年内实现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的目标。2015年春季已选派220人到农村去支教。另外,由一些高校的学生循环式到中小学顶岗实习,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薄弱学科教师紧缺的现状。
  暖暖的阳光照在杨西亚身上,孩子们走了,学校里又变得空空荡荡。她又不自觉地抬头看了看蓝蓝的天,目光却被一片树枝吸引,她注意到,在那向着阳光伸出的树枝上,一点嫩绿已经开始萌发。
  又到三月,春回大地,草长莺飞,尽管树枝上还挂着一些枯败的树叶,但田间地头已可以看到大片的绿色。
  3月12日,这是一个平常的晌午,在临渭区阳郭镇北杨小学教学点里,刚刚上完课的杨西亚走出教室,抬头看了看天,天很蓝,太阳也很暖,甚至是有些热了。在她身后,14个孩子已经开始收拾书包,准备回家。杨西亚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可即便算上她,这所学校也只有两名教师。
  斑驳的校门、荒草丛生的操场、白墙蓝顶的活动板房教室、两名教师、14个孩子的坚守,这样的现状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正是这样一所学校,折射出我市农村教育中一些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本报记者 卢 南 李二娟/文 雷 沛/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