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安康

职业农民“职”在哪?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3-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茶树修剪实训7_副本.jpg

茶树修剪实训

食用菌实训9.jpg

食用菌实训

安康新网讯(记者 周健 孙妙鸿)一说起农民,都以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型农民,可近几年,在安康出现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农民”这一概念彻底颠覆了——职业农民必须要经过农业部门认定,他们虽然手是粗糙的,但头脑更灵活的,懂技术、善经营。他们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后,大量闲置土地“谁来种”的问题,还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农村建设主力军。
 

 

职业农民有啥不一样?

祖籍石泉的彭勃,父母是省文化厅的干部,她从小在西安长大,毕业后进入一家单位成为城市“白领”。10多年前,父亲拿出毕生积蓄,在老家池河镇民一村建起了养猪场。2008年,彭勃辞去了西安的工作,回到石泉帮助父亲经营猪场,从此成为一位“白领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彭勃是猪场的“头儿”,大小事都要操心,每天早晨必须准时去猪场,与聘请的技术人员一道近距离观察猪的整体状态,看有没有哪头猪有了生病的表现,哪头母猪快要临盆了?随后,还要和厂里的工人们见见面,安排一下整天的工作。待猪场一切忙完后,就要去村上合作社里处理生猪销售事宜。记者从她的工作日志中看到,虽然也是农民,可她不再像传统农民那样冒着严寒、顶着烈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每天的事却安排得满满。

像彭勃这样的“农民”,就是职业农民。我市截至去年底已认定高级职业农民8人、中级职业农民97人、初级职业农民2096人。这些职业农民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传统农民是身份型、户口型,职业农民就像医生、教师、会计、律师一样,是一种职业,且多数是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均以农业为职业、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资源、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等。

“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民相比,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也不再是只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资金等资源,生产和销售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他们很少干传统农民干的活,但思考的却是农业生产、销售等,他们的手虽是粗糙的,衣服却是干净的,大脑也是灵活的。”石泉县农业局副局长、农广校校长张定菊说。

 

职业农民都在干什么?

阳春三月,金州大地鲜花怒放,色彩斑斓。当记者来到素有养猪专业村的石泉县池河镇民一村采访时,只见大大小小的猪舍夹杂着鲜花,像一颗颗红色方形玛瑙,镶嵌在民一村的沟沟岔岔。

民一村村支书、明星生猪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中级职业农民刘家满的万头猪场坐落在一个小山顶,顺山而建。走进猪舍,刘家满穿着淡蓝色的工作服,正与工人一道给每个猪舍投食。结束之后,刘家满来到民一村生猪养殖合作社,安排一天的工作。他说:“我不仅仅是村支书,也是合作社的带头人,还是中级职业农民,不仅要管好小家,还要顾好大家。大到合作社生猪养殖技术、饲料购进、成品猪销售,小到每个社员资金情况、养殖情况乃至按股份分红等,事无巨细。”

原来,民一村以种粮为主。支书刘家满几年前从事生猪贩运时尝到了甜头,于是,从几头猪开始养起,现已发展成“万头猪场”,在他的影响下,全村纷纷开始发展养猪,成为名符其实的“养猪示范村”,民一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成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百强示范社”。 合作社发展起来后,民一村周边的农户也纷纷加入合作社发展生猪养殖,现已发展社员450名,其中30人取得了初级职业农民资格,11人取得中级职业农民资格,有万头猪场4个,千头猪场13个,百头以上大户100余个,辐射周边5个村,年生猪饲养量达12万头,出栏8万头,产值过亿。

汉滨区建民办忠诚村的刘瑞红是我市首批认定的8名高级职业农民之一,他既是村上的党支部书记,又是忠诚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还是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每天除了要安排合作社、公司的一切事物外,还要经常到外地学习先进的营销经验、引进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以便更好地应对市场,指导园区和周边群众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

说起职业农民,负责培训职业农民的市农业局农广校校长李自林介绍说:职业农民这一职业,首次出现是在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随后,全国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使职业农民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农民职业化,是因为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尽管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种地大多是留守老人或妇女。这个群体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粗放经营”、“撂荒”、“够自己吃就行”,致使农业生产成为副业化,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农业安全。国家迫切需要考虑解决“未来谁种地”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职业农民如何发现和培育

 

职业农民是农民的升级版,需要的是技术、理念,政府部门是如何服务职业农民?如何发展和培养职业农民呢?

作为政府部门,服务职业农民的首要工作是培训,通过培训,让职业农民尽快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为此,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决策时,首次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6万职业农民的奋斗目标。

市农广校结合我市大力发展生猪、蔬菜、茶叶、魔芋等特色产业形势,和农业部将汉滨、旬阳县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省农业厅将安康做为整市推进试点市的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和职业农民的类型和特征,制定了《安康市职业农民标准》。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新生代型四种类型,从市、县区抽调一批农业干部,采取入场、入园、入社、入户等方式,依据制定的标准,对全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从中优选了部分种养大户、业主,采取集中办班、分片办班、联合办班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等培育方式,对参训农民进行培训,并在全市建立了58处不同产业培育的实训基地,让学员能够得到实践锻炼。

培训后,我市又按照《安康市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经过考试等办法,对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定,并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职业农民实施优先保证涉农优惠扶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中省项目扶持;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经过两年多不断挖掘和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把务农当成了一种职业,从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职业农民进入农业领域后,对我市有哪些引领作用呢?

我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自然禀赋不足,区位优势不强,经济发展滞后,连片贫困、灾害频发,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60万人以上,农民轻农、离农的意识逐渐强烈。活跃在农业各个领域的职业农民,不仅填补了我市大量务工人员外出后“地谁来种”的问题,而且,职业农民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也引领着安康传统工业向现代农业挺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市以旬阳隆科园区袁修龙、汉阴民康园区谢民等为代表的职业农民,已挺进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达70多个;以石泉明星养殖合作社、忠诚设施蔬菜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市级以上示范社达199个;以阳晨公司为依托的生猪产业联盟企业达到68个;以刘申超为代表的80、90后大学生返乡从事农业,成为我市高素质职业农民的排头兵;以周有余为代表的普通饲养员、雇员,培育成为技术骨干、养殖大户,成为我市发展产业的后起力量。

同时,我市确立了“在产业发展中培育职业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壮大产业、实现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壮大双赢”的培育路径,探索出了以合作社为载体,对种养大户、农产品经济人培育的“明星模式”、“忠诚模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阵地,对园区及辐射区各类生产经营业主培育的“民康模式”;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对订单农户、联盟大户培育的“阳晨模式”;以家庭农场依托,对产业工人、周边农户培育的“隆科模式”,激发了职业农民培育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