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渭南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助力立德树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0-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西藏高校担负着为西藏地区培养高素质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是西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中,对西藏高等教育提出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要求。总书记的贺信紧紧抓住了西藏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表达了对西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为新时代西藏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新形势和新情况下,要充分认识西藏高校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清醒分析西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在“贯穿、宣传、融入、教育、引导”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西藏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

一、西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推动下,西藏自治区和西藏高校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放在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尤其是国内外形势变化多端,西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协同育人意识有待增强

学校层面:西藏高校有的职能部门和学院对创建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认为创建工作是宣传部门、思政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责,参与范围不够广泛,协同配合没有形成合力。对教育效果的认知不够,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民族团结教育现状、教育效果了解不够全面,考核评价和督导检查力度不够,对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清楚。

教师层面:课堂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辅渠道。据调查,西藏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根据内容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内容,但是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思政课的任务,很少能在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内容。因此,西藏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情况不尽如人意,对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较大的影响。

(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创新

理论层面:获取理论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西藏高校重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和相关教材的开发,开设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专题讲座组织师生集中学习,教育方式以“大水漫灌式”宣传教育方式居多,而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进行的精细化教育较少,参与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不强。

实践层面:西藏高校在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三联三进一交友”、开展结对帮扶、手拉手心连心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活动,运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节庆等重大纪念日办好主题活动等,对于增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参加的学生人数有限、参与积极性较低、缺乏新意、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教育依然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

(三)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社会环境:西藏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宗教环境等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经济发展水平较内地比较落后,交通较内地滞后等,往往成为境内外分裂分子破坏民族团结、拉拢离间学生的借口。加之西藏高校各族师生由于文化、语言、习俗等不同,交往交流较少,学生对于不用考试、不计成绩的民族团结相关知识和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性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学校环境:西藏高校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注重从课堂内外两个渠道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教育资源,通过实施传统的课堂教育集中授课,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等,致力于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西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精准滴灌”为理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应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活动有人组织、有人负责,确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强化督查考评,防止空对空,防止畏首畏尾,防止裹足不前,切实加强实效性。

家庭环境:西藏高校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衔接,进一步畅通家校联系渠道,深化 “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学校和家长搭建了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打通了家校联系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部分家长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宗教知识、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等原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缺乏认识,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缺失,成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绊脚石。

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助力西藏高校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进入新时代。西藏高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载体和方式,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切实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扎实推动创建工作纵深拓展和创新发展。

(一)贯穿: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 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强化工作责任,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境的育人新格局,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和凝聚各族师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宣传:丰富内涵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要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载体和方式,发展壮大民族团结进步的网上舆论阵地,深入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反渗透+意识形态教育”行动,打造网络课程体系和“易班”网络虚拟社区等网络思想教育共享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格局,深化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知识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综合能力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融入:创新方式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动员全校师生广泛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积极创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不断深化“三联三进一交友”“美洁家园”等专项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进一步增进民族感情,融洽民族关系。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四)教育:尊重规律精准施策

要尊重教育规律,贯彻十大育人体系,做到滴灌沁润,久久为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心”,强化思想价值引领;用课堂教学“强心”,发挥主渠道作用;用民族团结教育“融心”,营造和谐融洽校园氛围;用校园文化“润心”,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社会实践“炼心”,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用后勤保障“安心”,增强服务育人意识;用资助奖励“静心”,解决学习生活后顾之忧;用创新创业“砺心”,培育拼搏奋斗精神;用网络育人“通心”,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用组织建设“聚心”,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五)引导:深化改革增强工作水平

政府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完善协同育人的领导机制,统筹协调各个环节力量,构建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学校层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理论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并要重视民族政策和法治宣传教育,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师生法律意识,让师生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做到民族团结有保障、民族关系更牢固。家庭层面要不断深化 “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打通家校联系的“最后一公里”, 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家庭环境,并不断提高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切实增强父母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学生层面要发挥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能力培养和知识探究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社会实践,提高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拓展公共参与意识,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