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宝鸡

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实现和红四方面军的浴血奋斗2016年5月26日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总之,中央北上战略方针从提出到实现的全部过程,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在我军发展史和中国史上,写下了的篇章。

根据和的战略意图,、陈昌浩指挥四方面军的三十军令部和四军一部,进行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包座战斗。

从四方面军已在川陕根据地转战两年多的情况来看,这一地工我建立根据地的地理、民情,经济等条件是比较好的,而且都比较了解。

(一)首先消灭李抱冰,配合二、六军团。

同样,实行一个错误的战略方针,象张国焘南下的方针,在四方面军也是很不得的。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陈昌浩等同志与张国焘在战略方针总是上有着深刻的分歧和严肃的争论,只是限于当时的历史和条件,一时也不得不执行他的命令。但经过实践和斗争,错误的方针,一旦被广大指战员所,就会受到抵制,大家会更自觉地和执行中央的正确方针。

报告首先详报了敌情:

一九三五年六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县)会师,成为红军主力会合的伟大开端,提出了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的战略方针。

尽管如此,右军在和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终于克服了前进中的困难。

从、陈昌浩给张国焘的上述四份电报看,四方面军领导同志和广大指战员对执行中央战略方针是的。他们从红军和中国的大局出发,根据中央一毓,诚恳、耐心地张国焘北上。

总之,中央提出的北上战略方针,是从敌情、我情、民情及全国形势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符合当时中华民族奋起进行抗日斗争总形势要求的,因而是英明正确的。这对于粉碎蒋介石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为这两支红军部队在中央和直接领导下开创新的局面,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这一战略方针的提出,得到了一、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支持和衷心。然而,张国焘在撤出川陕根据地以后,对于在什么地方建立根据地,红军向何处发展,他虽然没有明确的主张,但实际上是想在川康边陲地区占块地方。当中央提出北上战略方针时,他就反对。六月十七日,张国焘致电中央,故意夸大向东向北发展的困难,强调“北川一带地形给养均不利大部队行动;再者水深流急(指岷江引者),敌已有准备,不易过”。他提出,方面军沿金川北进,占领阿坝,四方面军从茂、理地区北上、进占松潘西,两军“同时向川陕甘发展,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集主力打。”他还提出,如果向北发展遇到困难,暂时可南下,取岷汪以西的天全、芦山、名山、雅安地区。显然,张国焘提出的这个方案,不仅离开了全国发展的新形势,而且也是不顾当时当地的地理、民情和敌情等对我十分不利的实际情况,所以。它是行不通的,因而是错误的。张国焘在战略方针问题上同的分歧和争论,这就开始种下了他反对中央北上战略方针进行活动的祸根。

这份报告是在两个方面军即将会师的时刻发出的,为中央制定新的战略方针,提供了详细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八万雄师劲旅、浩浩荡荡西移,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最终在雪山脚下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由于张国焘的、导至红军一度,红四方面军由此了一条漫漫的长征。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辗转长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的鲜血洒满西北疆域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最终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恶劣的、的武装、错误的线,夺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因此,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加曲折、更加悲壮震撼、更加,并且鲜为人知、充满传奇和神奇。特别是后来的西军渡河西征之后,与马家骑兵展开了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的英雄凯歌。

“此方对番回夷羌少数民族工作正加紧进行中、理、懋一带大约地瘠人稀,粮食不丰,大金川之丹巴、崇化、绥靖一带或较此为好,马塘以上即为小草地,居民游牧生活者为多,然人烟亦密。”

和、陈昌浩等同志,都热情劝说张国焘认清形势,改正错误,迅速北进。九月八日,、陈昌浩根据中央局讨论的,致电张国焘:“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速来北进为上策,右南去南进为下策。”明确表示左、右军都不能南下的态度,同日,为再次张国焘放弃南下的错误主张,能够继续北上,、张闻天、博古、、陈昌浩、、王稼祥七同志致电、张国焘、,正确地指出了北进的有利形势及发展前途和南下的困难及,说明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电报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左军向南行动的不利前途:1、地形利于敌,而不利于我。丹巴南千余里,懋功南七百余里,均雪山、老林、隘、康定、天全、芦山、雅安、名山、邛崃、大邑直至懋功、抚边一带,敌垒已成,我军绝无攻取可能。2、经济条件,绝不能供养大军,大渡河流域千余里间,如毛儿盖者,绥、崇人口八千余,粮食根本极少,懋、抚粮已尽,大军处此,有之虞。3、阿坝南至冕宁,均少数民族,我军处此区域,有消耗,无补充,此事目前已极严重,决难以继续下去。4、北面被敌,无战略退。

中央关于北上战略方针的提出、发展和实现,经历了一个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正确分析敌我斗争形势的情况下,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中,得到补充、修正和完善的。它是遵义会议后,党的正确的思想线和线的体现。

夏河、洮河流域,是甘南比较富庶的地区,战略回旋余地比较大。我军如能迅速占领夏、洮地区,向北可以和陕北红军相呼应;向东,可与长征到陕甘边界的红二十五军相呼应;向东南,亦可与陕南游击队取得联系。当时这带也是敌人控制比较强弱的地区。胡南尚未发现我军新的意图,其主力还集结于川西北的松潘地区,布防于黄胜关、漳腊、南坪一线;西北军孙蔚如部,还集结在陕南;敌薛岳部正向文县、平武一线移动;东北军于学忠部,尚远在宝南的徽县、两当地区;而夏洮地区、只有鲁大昌战斗力不很强的一支部队,我军有可能一举突破占领该地。从我军主力所处的看,也是过草地之程最近的地区,大约有二十天左右的行程。和,

其次,我军大部队是从大、小金川向黑水、芦花,毛儿盖地区集中。这一带都是高山峻岭、原始森林,道狭窄,河流湍急,难以徒涉,铁索桥也很少。而且这一带人烟稀少,粮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部队根本无法迅速行动,一天只能走几十里。这样,我军不得不延缓战役计划行动的时间,因而失去战机,使敌人有充裕时间筑堡。加之我军没有重炮,很难攻下象松潘这样的坚固城堡。

四方面军南下后,一直与其保持紧密联系:通报敌情,发布,耐心等待张国焘改正错误,正是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又由于、、等同志对张国焘不断地和斗争,尤其是四方面战川康边,经历了和,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认识到四方面军孤军南下对红军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因而对张国焘的南下方针越来越表示不满,张国焘这才同意再次北上。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张国焘在道孚召开的干部会议上说:“我们现在还要相机消灭李抱冰,会合二、六军(应为二、六军团引者)来顺利地遂行夺取西北,创造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就是说我们要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康的几个省中建立广大与抗日的根据地。”(1)四月一日,四方面军在《关于目前我军行动任务的》中也说:“我们的行动计划与当前任务,为实现西北广大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我们的最近的行动计划:

(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胡遵远 李雨迪 搜集整理)

2、从敌情上看,胡南已部署兵力阻我红军北进。先派一个营布防上包座达戒寺,筑堡,堵截我军出草地后东进南坪,或北上甘南。后又派两个营占领上包座以北的求吉寺一带,防止我军攻占求吉,出腊子口进入岷州地区。特别是胡南发现我军主力已过草地到达班佑时,他急令四十九师伍诚仁部,从松潘漳腊急进,向包座守敌增援。这为我军北上,又增加了新的军事压力。

《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对我军的战略行动是有很大影响的。给执行弟战略方针,带来了新的更严重的困难,使红军大部队不得不过草地沿着更加艰苦的道继续北上。但是,我军攻打松潘的战役计划和行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吸引了胡敌和其他敌军对红军的注意力。使强敌不敢向岷江以西地区轻举妄动。敌人把主力集中于松潘地区,这也为我军摆脱敌人,穿越草地北上,提供了有利战机。

注释:

第三,张国焘虽然曾表示同意打松潘,但从根本上他是反对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还在六月二十九日,两河口会议通过决定的第二天,他就致电,借口“平武地形不利我方进攻”,反对北上,主张:“一方面军南打大包(炮)山,北取阿坝,以一部向西康发展;四方面军北打松潘,东扣岷江,南掠天(全)、卢(山)、灌(县)、邛(崃)、大(邑)、名(山)。”并强调“目前给养困难,除此似别无良策。”在执行《松潘战役计划》期间,他又借口组织问题未解决,而向中央要官、要权、讨价还价、以实现他的个人野心。他还蜚语,一、四方面军的关系。身为红军总的张国焘,他的错误思想和主张,对部队的行动,不可能不产生一定影响。

三、过草地北上和《夏挑战役计划》

第三、提出了我军当前任务的:

懋功会师,正值中日急剧上升,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抗日运动新高涨到来的前夜。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东北后,正在步步向华北逼进,提出占领川、陕、甘三省的战略方针,是从整个民族利益出发的,是要在毗连苏联的西北地区,发展力量,担负起推动和领导抗日救国运动的历史重任,为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创造条件。

这些发展和变化,是和当时的形势、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和我军的处境紧密相关的。当时敌人集中九十多个团的兵力,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向我进逼。敌胡南部二十七个团文县、平武、松潘、江油地区,堵截我军北上;杨森、邓锡侯部约五十个团,由南向北筑垒推进;刘文辉、李抱冰部约十五个团、在西南的康定、泸定一线、筑垒扼守大渡河右岸;薛岳、郭勋祺部在绵阳、新津集结重兵,向西推进。敌人的整个部署,是我军进入岷江东岸和嘉陵江流域,并防堵我军再渡大渡河向南,以此将我军和困饿于川西北广大草原。在这种形势下,我军要突破敌人防线,按照原定计划建立以四川为中心的川陕甘根据地已不可能。为实现中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打破敌人的,我军必须集中全力在众北方向选择一个突破点,方能得到和发展。从各方面情况来看,选择松潘为突破点比较合适。一则,松潘离甘南比较近,历史上就是由川西北进入甘南的通道;二则,出松潘,可以避免大部队过草地遭到不应有的损失;三则,四方面军主力处在岷江西岸,离松潘不远,有一举突破的可能。因此,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上作出新的决定的同时,也制定了新的战略行功计划,即《松潘战设计划》。

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实现,还充分体现了党争的正确原则的重要性,一、四方面军从会合到,又从到会合,就是了“团结斗争团结”的原则,特别是在同张国焘的错误作斗争的时候,采取原则、充分、耐心等待的方针,才使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第三是两个方面军在、中央车委的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统一的战略行动,共同执行制定的《松潘战设计划》。

在张国焘党、红军的严重关头,、原则,斗争,当机立断,率领一方面军主力北上。

正是考虑到这些有利条件,所以才确定了以岷江为中心的战略部署。为执行这一新的战略部署,决定将红军部队分为左、右两分道北上。右军由一方面军的一军、三军和四方面军的三十军、四军组成,在和同志直接领导下,由前敌总指挥和陈昌浩指挥,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左军由方面军的五军(原七军团)、三十二军(原九军团)和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组成,由红军总司令、总张国焘率领,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然后东进到班佑与右军靠拢,再一起向夏、洮地区开进。在红军主力部队准备北上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向东即松潘方向佯攻,以造成敌人以为我军必经松潘、平武进入甘南的错觉,吸引和钳制敌人、掩护大部队过草地北上。还以一部兵力向南、阻击北进之敌。

“三十军同志已来懋功,并带一架,在懋功之部队日前应如何配合兄方行动,请直接示知之。以后关于应如何组织行动,总方针应如何决定、兄等抽人来懋或我方抽人前来,请立即告知,电码密本请亦编好告知,以便灵通消息。最后红四方面军及川西北数千万工农群众,正准备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我百战百胜的中央西征军。”

首先是敌人察觉我战略意图后,即调重兵防守,蒋介石严令胡南部筑堡阵地。胡敌调集二十七个团在松潘、平武一线堵截我军,并在松潘城北的漳腊修建了飞机场,配置了战斗机,集中兵力扼守松潘县城。薛岳部也进抵文县、平武与胡敌策应。懋功、绥靖、北川、茂县、威州及岷江东岸地区,也先后被敌占领。这种形势,使我军很难在松潘突破。

然长途跋涉,不无疲劳,休息补充亦属必要,最好西征军暂住后方固阵休息补充,把四方面军放在前面消灭敌人,究以先打胡先打刘何者太好,请兄方按各方实况商决示知为盼。”

(2)《张国焘在道孚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

1、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是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流域,主要是洮河以东地区。战略方向是北出甘陕。这同两河口会议提出的以甘南为中心,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又北移了数百里。

第二、报告了我情:

包座战斗的胜利。不仅使我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得到了补充,而且粉碎了蒋介石、胡南把我军困死在草地的图谋,扫除了我军前进的障碍,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门户,为实现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电报在陈情述理之后,殷切希望张国焘深思熟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行军中虽有较大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条件上,战略退上,均有胜利前途,电报最后敦促张国焘,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和前途着想,当机立断,率部北上。

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实现,也是集中了各方面智慧的结果。甘孜会师后,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等同志做了许多促进和红军内部团结的工作,加速了二、四方面军北上的进程,而执行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是靠广大指战员的,靠三大主力红军的共同奋斗。

正当我军胜利结束包座战斗,即将进军甘南的时候,张国焘却在加紧进行党、红军的活动,了北上和南下的一场尖锐斗争。九月一日,即包座战斗结束的第二天,、陈昌浩、致电张国焘,催促左军弟。电报详细分析了敌情,指出目前情况极有利于向前发展。电云:“下包座地区去西固五天左右,去岷州六天,大、房多、粮足。罗达以东,即完全汉人区域。”“依上情况,右军须以主力向前推进。以不突出西固、岷州线为度。第一步以一、三两军控制罗达地区,四军、三十军主力控制白骨寺地区,其一部控制包座。这样控制了两条平行东向,并随时可与胡敌五个旅有把握地作战,决不会被敌截断,更不是从间隙偷出线。候左到达,即以一支队向南坪方向,又一支队向文县方向佯攻胁敌,集中主力从武都、西固、岷州间打出。必能争取伟大胜利。”九月三日,张国焘率左军从阿坝向班佑右军靠近时,又突然借口噶曲河涨水,令左军停止前进。他同时回电徐、陈并转呈中央:“上游侦察七十里已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二十五师只二天,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黑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回电还说;“影响整个战局,上次毛儿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佑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已多阻碍”以此为由,他提出:“拟乘势诱敌北进,右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军备粮后亦向松潘进。”张国焘在我军已经打开北上通道,形势对我极为有利的关键时刻,再一次反对中央北上战略方针,命令左军按照他的错误主张回师阿坝。

与此同时,同志受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委托,率领九军之八十、八十一、七十四团,三十军之二六五、二六八团,已到懋功、达维一线,迎接和一方面军。在懋功,同志向、、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了四方面军由川陕根据地进入岷江地区的具体情况。这也为中央提出北上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

右军总指挥部,根据侦察到的敌情和地形情况,决定在胡南援兵未到之前,首先消灭上、下包座的敌人,控制要点,然后再集中兵力消灭胡南增援的主力部队,以保障全军顺利进入甘南。根据这一部署,命令程世才、率二十军消灭驻上包座达戒寺的敌人,并布置兵力准备歼灭胡敌援兵;四军一部并歼灭求吉寺守敌。以控制通往甘南的交通要道。一方面军的一军、三军集结于班佑、巴西地区作为预备队。

一九三五年八月底,右军到达包座地区后,又面临着新的困难。

这一战略方针的提出,是遵义会议后以同志为代表的和,基于对全国形势的正确分析和红军所担负的中国的历史任务为出发点的,同时总结了长征以来的经验,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也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代新风。

“目前我军之主要敌人为胡南及刘湘,我军之当前任务必先消灭其一个,战局才能顺利开展,因之或先打胡或先打刘须急待决定者。我等意见:西征军万里长征,屡克各城,迭摧强敌。

“1、松潘平武方面:为蒋匪之嫡系胡南部。其兵力如下:伪第十二旅及伪六十师(共三团)大约在松潘正面。伪第一旅在敌右翼(岷江西岸)与我镇江关部队接触中。伪六十一师及王光武之旅与钟松之补充旅,大约(在我军涪江西岸兵力西移后)已由江油城北之白石铺到平武城一段渡过西岸,其如河尚在侦察。2、江油到安县之香水场方面:为刘匪残部之许绍师彭诚孚师,及邓和:等部,安县正面之邓家渡、曲山、白道坪一线为田颂尧残部。北川南面之茶坪到大坝一线为王治易指挥之八个旅,此敌大部向后集中,似有抽调成都、大邑、雅州之,观与我对峙中。 3.李家钰部之一部,在汶川马安山与我一部对峙中(前敌一部过岷江西岸被我击溃,残部迟东岸)。4、范绍增师大约有一旅位彭、灌间之金马场,一旅位灌县东北之宝兴场,有一旅大约在成都附近。5、邓锡侯之大部已向雅州、芦山调动,其先头一部大约已到青龙场、隆兴场、王加口、宝胜场一带扼制。杨森之大部大约布在雅、荣,向芦山间进。6、刘文辉在丹巴有一团。7、薛岳部大约到大渡河(现情不知)。敌之全图一面阻我军大会合(现已不可能了),一面防我会合后再大向东打。”

第五、派部队迎接并请示会合的行动方针:

“九、三十军各一部在镇江关松坪沟南山与胡匪接战中,四、三十一军在汶川、粱子、千佛山、土地梁、北川、片口线与敌对峙中。马塘已有我军一部占领,现九、三十军各一部在威州、茂县上。我九军之八十、八十一、七十四团,三十军之二六五、二六八团已到懋功,已令其以一部固懋以一部进占达雏、巴郎山向灌县面威敌并与兄方接通。”

其次是战略行动作了新的部署。把实现北上战略方针的枢纽,从茂县、北川、威州一带,移到了松潘、平武地区。沿战略行动方向,向北推进了几百里。

《松潘战设计划》,是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第一次统一的战略行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迅速、机动、地消灭松播地区的胡敌,并控制松潘以北及东北各道,以利北向作战和发展。”具体部署上,在岷江东岸留岷江支队,王树声为司令员兼,钳制川军和吸引胡东南部向南,以便配合岷江西岸主力部队顺利地进到松潘及其东北地带。岷江西岸为我军进攻松潘的主力部队,分三北进:右军陈昌浩为司令员兼;中军为司令员兼;左军为司令员,彭德怀为副司令员,为,为副。同时,还部署有何畏为司令员兼的懋功支队,周纯全为司令员兼的后方警备部队,配合主力部队行动。

沙窝会议后,张国焘仍按兵不动;、陈昌浩一再劝说,希望他执行中央的决定,迅速按原定计划本部北上。八月十五日,致电张国焘,指出:“(甲)不论从地形、气候、敌情、粮食任何方面计算,均须即以主力从班佑向夏河急进,左军及一方面军全部应即日开始出动。 (乙)新麦所收总数不多,除备行军干粮十五天外,所余无几,此事甚迫切,再不出动、难乎为继。(丙)目前洮、夏敌备尚薄,迟则堡垒线成,攻取困难。气候日冷,速到甘南才能解决被服。(丁)毛儿盖到夏河十二天,到班佑仅几天,班佑以北粮、房均备,因此一、四方面军主力均宜走右,左阿坝只出一部,掩护后方前进,五军,三十二军速开毛。(茂)目前应专力向北,万不宜抽兵回击抚力、理番之敌。”在徐、陈劝说和中央来电网催促下,左军才开始出动,八月十八日,、陈昌浩致电、张国焘,说明在右军中的“四方面军部队走右,一方面军部队走左,平行前进,兵力颇集结”。并以主力进入洮河、岷州一带。对左军则提出:“如阿坝已为我占,则左军大部不应深入阿坝,应从速靠紧右,速齐并进,以免力分。”八月二十日,即中央局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的当天,、陈昌浩又致电张国焘,详细分析了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海)、宁(夏)、新(疆)将遇到的各种困难,对我常不利的。并指出:“中政局议定夏洮战役前途主要向东发展,拟右主要由洮(河)右岸捷向岷州、哈达铺进,争取洮河东岸,洮西及夏河县用一部力量,免大部放在洮、黄两河之间之不利、不应分兵出西宁。左主力应速攻取阿坝,不然则向右靠近,以便集中灭敌。”八月二十一日,徐、陈再次致电朱、张,进一步说明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中央局决定主要是岷州为根据向东发展,首先以岷、洮、哈达铺为主要目标,争取在洮河东岸与敌决战。今后发展或向文、武、成康向东南,或向天水、庆阳向东北,当依当时情况决定。目前主力西向或争取西宁不当。”八月二十四日,中央局就《中央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电告张国焘本人:“我军到甘南后,应迅以主力出洮河东岸,占领岷州、天水间地区,打破敌人、松潘计划;并依据以岷州力中心之洮河地区,有计划的大胆的向东进攻,以便取得甘、陕两省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有力根据地。”电报强调指出:“若不如此,而以主力向洮河以西,令敌沿洮河则我向黄河以西,然后敌沿黄河东岸向我,则我将处于地形上、经济上、居民条件上比较大不利之地位。”电报还明确:“目前应令右军全力迅速夺取哈达铺,控制西固岷州间地段,并相机夺取岷州为第一要务。左军则迅速出墨洼、班佑,出洮河左岸,然后并肩东进。断不宜以右突出黑错、旧城,致失先机之利。”当日,、陈昌浩也致电朱、张,主张两大红军主力不能分开,必须一起向夏、洮、岷地区开进。电报说:“目前箭已在弦,非进不可。两主力端出岷、哈,抑出夏、洮。前者则主力向包座、岷州大进,主要在洮河东打;后者则主力出郎木寺、双岔、班佑。”“弟意右军单独行动不能彻底消灭已备之敌,必须左马上向右靠近,或速走班佑,以便两集中向夏、洮、岷前进。主力合而后分,兵家大忌,前途所关,盼立决立复,迟疑则误尽中国大事。”

(二)首先西康、道(孚)、炉(霍)、甘(孜)、瞻(化)等县,完成准备工作,以便将来向北开展。”四月二十一日,致电张国焘、说:“与二、六军(应为二、六军团引者)会合后主要目的是北上。”这期间,张国焘一方面南下“正确”,以平息广大指战员对他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极力和他反对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错误的裨,说什么:“争论的中心是进攻线与逃跑线的问题,而不是所谓南下与北上的问题。”(2)尽管如此,他还是通过各种场合,做部队再次北上动员工作。

3、确定了新的战略行动。红军分两过草地北上,夺取岷州。为此,还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

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在懋功两河口召开了局扩大会议,即两河口会议。会议通过了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发展了六月十六日提出的北上战略方针,确定了新的战略重点和战略行动方向,内容更明确、更具体化了。

二、北上战略方针的发展和《松潘战役计划》

按照上述计划,各部队开始集中和行动。岷江支队于七月中旬到达松潘县城东南的塔子山,与敌人对峙,吸引胡南主力,以掩护兄弟部队向松潘方向运动,为红军主力突然、勇猛地进攻松潘创造条件。右军的四方面军一部,经与胡敌激战,攻占了离松潘十多里的要点毛牛沟。中军和左军也进到黑水、芦花、毛儿盖地区,准备由西向袭松潘县城。这时,与领导机关,也按预定计划进到黑水、芦花一线。七月十九日,又制定了《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遂后,组织了前敌总指挥部,任总指挥,陈昌浩任委员,叶俞英任参谋长。重新调整了松潘战役的兵力部署,决定组成五个纵队和一个支队。七月下旬,各部队按预定计划,继续向松潘方向推进。

这时,张国焘所说的北上,他的战略行动方向,是出夏、洮地区,向西北发展。六月十日,他致电中央:“我们拟于六月底出动,向夏、洮西北行动,大约七月二十日前后可达夏、洮。二方面军大约六月二十号前后集甘孜休息于天跟进。”六月十九日,中央回电:“关于二、四方面军的部署我们以为宜出至甘肃南部而不宜向夏洮地域,其理由:第一,避免引起回汉冲突,利于争取青海之马。过去回、汉常之深的。我们欲在西北建立局面,必须联合回人;否则有重大不良影响。如出夏、洮则引起冲突之可能极大。第二,甘南敌情较弱。胡南调走后,仅余王均、毛炳文、鲁大昌等部;马步芳不会向甘南,若出夏洮则将王、毛、鲁、马各部集于一狭小地区,红军行动将较困难。第三,红军出至甘肃南,利于以后不出陕南策应时局。第四,甘南利于补充。”对于中央这一,四方面军领导人都是赞成的。六月二十五日,即与二、六军团会合前夕,、张国焘致电,提出;“我军拟以松潘、包座之线为出动目标,分三纵队进。”“我们拟在二方面军先头进。”六月二十八日,张国焘、陈昌浩、李卓然关于发布《四方面军二次北上命令》致电、周纯全及各军,指出:“党目前战略方针是在创造西北广大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任务之下,主力红军首先向松潘、甘南行动,消灭该地区之敌王均、毛炳文等总部。”八月五日,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后,制定了《岷洮西战役计划》遂后,各纵队向甘南挺进。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先后攻占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四座县城,以及岷州、陇西、临洮、武山等县的广大地区,这时,为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派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西征军西征甘肃西征军挺进甘肃后,又派出一方面军一部,在左权,等同志领导下,进至西(安)兰(州)公以北地区二方面军先后占领了礼县、徽县、两当、康县等城。这样,二、四方面军与一方面军形成了南北呼应的态势,准备按照国际批准的“河西计划”,冬季西渡黄河,进据、甘西、打通苏联。但这时,两广反蒋的“六一事变”已被蒋介石平息,蒋军胡南部几十个团正陆续进入陕西,抢占兰(州)西(安)大道。其目的有三:一是与削弱红军,割断我三大主力会师,我就范成立;二是割断我军和东北军、西北军的联系;三是割断红军和苏联的联秒,为打破敌之,中央命令四方面军北上西兰通道地区,以主力占领以界石铺为中心的隆(德)静(宁)、会(宁)、定(西)一线公及其附近地区,阻击胡南部,待冬季与一方面军合力夺取,后取甘西。为此,九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中央曾连续致电二、四方面军。这时,二、四方面军会合后组成的西北局在岷州附近的三十里铺召开了会议,会上、陈昌浩等同志,主张北上,实现“通庄静会战役计划”他们的意见获得了与会大多数的,张国焘提出的由四方面军先渡黄河,在以北立脚,待冬季再接应一方面军渡河的意见,被会议否决。于是在九月十九日,朱、张、陈致电表示:“决定四方面军全部向定西、会宁、静宁县活动,以会合一方面军夹击与迎击胡部为目的,先头师二十四、二十五日到界石铺、大部月底到达。”九月二十一日,张国焘赶到漳县,召集军队高级干部会议,公然西北局岷州会议的决定轮子哭哭啼啼地说陈昌浩反对他,要辞职不干了。他主张西渡黄河,并调动部队,准备从循化一带渡河。在九月二十二日致电和西北局其他领导同志,说:“(甲)西北局决议通过之静、会战役计划,正在执行,现又发生少数同志不同意见,拟根本这原案。(乙)现在将西北局同志集漳县续行讨论,结果再告。(丙)我是遵守这一原案,如将此原案,我不能负此责任。”同时,朱即电告张国焘:“国焘同志电悉,不胜诧诧异。为打通国际线与全国红军大会合,似宜经静、会北进。忽闻兄等不加同意,深为可虑。”“静、会战役各方面均表赞同,陕北与二方面军也在用全力策应。希勿失良机,幸甚。”陈昌浩到达漳县后,对张国焘反对西北局决议很,也表示如果不能北上,他也要辞职。实际上早在九月六日,陈昌浩就给朱、张打电报,主张“抽出九军、三十一军全部向通渭、会宁、静宁方向大大发展,具体配合一方面军行动”这场争论,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也承认:“这是我与陈昌浩共事以来第一次发生的一件冲突。”

长征中的一方面军的先锋部队和四方面军前来接迎的部队在川西北懋功胜利会师的时候,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六日,、、、张闻天致电张国焘、、陈昌浩,提出:“为着把苏维埃运动之发展放在更巩固更有利的基础之上,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同时,提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的战略行动,即:四方面军全部及一方面军主力在岷江以东,“对于即将到来的敌人新的大举进攻,给以的打击,向着岷嘉两江之间发展。至发展受时,则以陕甘各一部为战略机动地共。因此地巩固茂县、北川、威州在我手中,并击破胡南之南进,是这一计划枢纽”中央在致电中讲得十分明确,总的方针是占领川、陕、甘三省,而当时战略的重点是在岷江和嘉陵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在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具体的战略行动,是以当时我军控制的汶川、茂县、北川一带为,尔后再向北发展。

四、包座之战和一方面军北上

一九三四年十月,粉碎川军的六后,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开始向嘉陵江流域转移。十一月,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军事会议期间,为粉碎敌人发动的“川陕会剿”,同志就主张依托老区,发展新区,夺取嘉陵江西岸和甘南文(县)、武(都)、成(县)、康〔县)地区,使川陕根据地扩大为川陕甘根据地。并把军事打击的主要目标,转向蒋介石嫡系部队胡南部。为实现这五目标,一九三五年一月,进行引了广(元)昭(化)战役和陕南战役。一九二五年三月下旬,四方面军为迎接和一方面军北上,进行了强通嘉陵江战役,先后攻克了阆中、南部、剑阁、昭化、梓潼、青川、平武、漳明、北川等九座县城,进而控制了嘉陵江和涪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力继续向川西北和甘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张国焘犹豫徘徊,使原定向川甘边左展的作战计划未能实现。五月初,四方面军又越过涪江向岷江地区前进。主力一部,经北川向南进到茂县、咸州,逼近汶川;另一部占领理番;还有一部转到松潘、平武以南的镇江关和片口地区。四方面军经过的这些地方,绝大多数的县都是处在中央指出的岷嘉两江之间地区。而这地区无论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川康边地区。四方面军很多领导同志到达岷江以西川康地区后,也认为这一带不能建立根据地。六月十二日,总指挥亲自执笔向、、诸同志报告了关于川西北的敌我情况,请示我军会合后的战略行动方向。

左、右两军从八月中旬开始,分别向阿坝和班佑地区挺进。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阶级友爱,团结奋斗,克服了极大的困难,终于越过数百里涉无人烟的茫茫大草地,于八月下旬右军到达班佑地区,左军到达阿坝地区。这样,一、四方面军在共同北上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五、二、四方面军会师上北上战略方针的实现

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实现和红四方面军的浴血奋斗

2、针对张国焘当时提出向青(海)、宁(夏)、新(疆)方向发展的错误主张,补充决定从居民情况、军事发展前途、物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红军向这一带发展很不利,困难极大。

九月二十六日十二时至二十二时,仅仅十个小时内,张国焘就接连四次致担忧中央,西进,反对北上。其主要理由是:一、他认为四方面军在静、会地区是四面受敌,决战不利。二、他认为地区窄小,会合后集中,有黄河、沙漠之险,如被敌,对红军不利。三、他认为从西的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经乐都、享堂一带,可以抢占永登、红城子;可以配合一方面军从渡河,占领甘北;可以接通外蒙和新疆,得到国际帮助,同日,中央复电张国焘,驳斥了他的错误主张,指出:“胡南部到洛阳,本月底其后继将到齐。四方面军有充分把握控制隆、静、会、定大道,不会有严重战斗,而一方面军可以主力南下策应,二方面军亦可向北移动箝制之,此处粮食不成问题。若西进到甘西只限于青海一角,尔后行动困难,且防碍计划。”九月二十七日,中央处及局详细慎重地讨论了四方面军的战略行动问题,为弟战略方针致电张国焘,明确指出:“中央认为:我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甘西均可占领,完成国际所示任务;分则两处均难占领,有事实上不能达到任务之。一、四两方面军合力北进,则二方面军可在外翼制敌;一、四两方面军分开,二方面军北上,则外翼无力,将使三个方面军均处于以偏狭地区,敌凭黄河,将来发展困难,且胡敌因西兰断怕我,又怕东北军不可靠,不敢向隆德、静宁,拟向天水靠近土均。如四方面军西渡,彼将以王军先行,胡军随后,先堵击青、兰线,次堵击凉、兰线,尔后敌处中心,我处偏地,会合将不可能,有一着不慎,全局皆非之虞。”“务请顾及整个局势,采纳此方针”同日,中央再次致电经和国焘,指出:北上实为、军事、经济、国内、国际之主要一环,万祈决策北进共图大业,免使再分难合,各陷不利地位,至祷至盼。接着,又致电张国焘,电令四方面军迅速北上。电令说:“中央明令已下请电令通渭部队仍回占通渭,蓁跟即北上。”就是这样,在中央一日三电的催促之下,张国焘终于放弃了他的“西渡计划”,当日致电,同意执行北上战略方针。电曰:“为尊重你们的和意见现时据考查西渡河时须较长,有可能 失去占领永登一带先机之和”决仍照原计划东出会宁,会合一方面军为目的,部队即出动,先头二十六日到界石铺决不再改变。”九月二十八日,四方面军为执行员在北上战略方针而制定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说明目前胡敌被二方面军吸引。有利军主力在通渭、静宁地区之会合。“西渡计划”,因受地形、天候及河川的,不能按期达到目的,目前需要争取全国红军主力迅速会合,紧接着,就发布了北上进军的命令,从九月三十日起,四方面军部队分作五个纵队,先后由岷州、漳县等地出发,向静宁、会宁方向进军。与此同时,中央西征军(一方面军)第一师、第二师,在隆德、静宁、界石铺一线和庄浪、渭水与平原大道这间,纵横游击,胡敌,积极策应四方面军、二方面军北上。

(1)《张国焘在机关活动会上的报告》(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

3、从我军情况看,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已在地广人稀、气候恶劣、补给极端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转战了三个多月,尤其是通过纵横数百里的水草地,部队长途跋涉,忍饥挨饿,伤病减员很多,体力消耗很大,再翻山越岭与敌作战,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九三五年十月,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红二十五军在陕北吴起镇会合。十二月,在瓦窃堡召开了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打开了新局面。

一、懋功会师和北上战略方针的提出

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摆在这两支主力红军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统一的战略方针的问题。这是当时红军存亡的关键所在,必须集中全力加以解决。、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和主力红军的处境,及时提出了共同北上的战略方针。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至此,中央提出的北上战略方针,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终于得以全部实现。

八月五日和二十日,先后召开了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对北上战略方针作了进一步肯定和重要补充,并制定了新的战略行动计划。重要补充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改变了战略重点。把战略重点从四川移到了甘南,以甘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实现“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守国的胜利”。

对北上战略方针的认识和提出,是经历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无法建立根据地的实践过程的,率一方面军长征转战到云、贵、川交界地区以来,曾几度计划创建根据地,都因条件不具备而没有实现。一九三五年初,占领遵义后,曾设想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未能实现;随即决定从泸州地区渡长江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于川北,也未能实现;后来,又准备在云、贵、川交界地区建立根据地,也总因地形、民族、经济、敌情等条件而未能实现,和一方面军进入川康地区以后,看到这里的条件更差、更困难。正如中央在六月十六日电报中所指出的:“以懋功为中心之地区纵横千余里,均深山穷谷,人口稀少,给养困难。大渡河两岸直至峨嵋附近情形略同至于西康情形更差”这一地区首先不便于作战。因为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有近十万人的队伍,只有在更大范围才便于机动作战。而这一带虽然地域广大,但多高山、急流、森林,道狭窄,大部队行动极为不便,且容易被敌人堵截。我军也不易展开和。其次,群众条件也差。这里是藏、羌、彝、汉等民族杂居地区,由于历代的动者制造,民族隔阂很深,加之语言不通,群众工作很难做,我军在此地区无法和发展,第三,经济条件十分困难。这一带仅有二十多万人口,耕地少,产量低,粮食匮乏,虽有些牛羊,但也不足以供大部队久食。衣服、装备补给更是十分困难,我近十万大军要在这一地区生活,人民群众无论如何是负担不起的,因此,在川康边地区我军无法立足,向南、向西或向青海、新疆发展,困难更大。只有向东向北发展,才有出,正是在长征以来几经试图建立根据地的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向岷嘉两江之间地区发展,进一步北上在川陕甘地区建立根据地的主张。

中央领导同志的这个电报,既有精辟的分析,又有耐心的;既有严肃的,又有诚恳的帮助;既有明确的,又有殷切的希望。真是苦口婆心,仁至义尽。然而,张国焘却置若罔闻,。九月九日,他回电说:“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继增可能。”他强调:“再北进,右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他接连提出一系列问题,反驳中央的正确。并极力为其南下主张寻找“理由”,说川敌弱,不善守碉;南方粮不缺,包谷已熟,有房住;丹巴、甘孜、道孚、天全、芦山优于洮、夏等等。因此,他“以一部向东佯动,诱敌北进,铡 乘势南下”。他还声称“南打不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同日,中央再次致电经和国焘,恳切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是出,向南则敌情、地势、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要使红军受空前未有之困难。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军应速即北上,在东出不利时,可以西渡黄河占领甘、青交界新地区,再向东发展。”张国焘置的耐心、、、于不顾,仍南下,并民令在右军中的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回过头来再过草地南下川康边。

1、从地形上看,包座位于松潘县西北(今若尔盖县东侧),地处岷山山脉东侧,西部连绵大草原,地势南高北低,从上包座到下包座相距几十公里,包座河横贯其间,水深沉急,难于徒涉;包座河两岸,山峦重叠,群峰直立,山涧纵横,四周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藏族牧民分散居住在河谷两岸的山坡上。包座是出草地后进入甘南的唯一通道。我军刚出草地,人疲马乏,再翻越这高向山峡谷地带,还要克服很大的困难。

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率领南下川康边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著名战役、战斗,歼灭了许多敌人,但是终究未能突破强敌的围堵和,在川康边陷入极大困境,正如中央所指出的:南下是没有出的。

松潘,位于岷江上游的西岸,是川西北的门户。向南直趋成都平原;向北,通甘南、青海;向西,是茫茫草地;向东,可达平武、广元。这个川西北的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松潘城池,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经过几代修整,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因此,敌我双方都十分重视松潘的得失。如我军能够攻占松潘,占局即可打一,红军则可不过草地而迅速进入甘南。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

央北上战略方针从提出到实现,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也是和红四方面军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

第四、报告了氓江以西的地理民情: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与红25军一样、主要诞生在我们安徽省金寨县。1935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结束长征。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包座战斗从八月二十九日黄开始,到八月三十一日结束,由于我军发扬了不怕疲劳、不怕、勇猛顽强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在战术上采取了围点打援、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法,取得了包座战斗的重大胜利。共歼敌四千余人,俘敌八百余人,缴获长短枪一千五百余支,轻、重机枪五十余挺、一部,牦牛、马匹上干头,以及大量军需物资。这是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与敌人作战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战果最显著的一次战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