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洛

一位留守妈妈的酷暑打工生活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家住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40多岁的张大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在家里照顾两个快70岁的老人和上初一的女儿。7月中旬,好不容易等到女儿放暑假回家,她便加入了村里留守妇女的打工行列,到邻村郭村一家小型的建筑工地做小工。近日,记者在郭村认识了她,也得以了解那些留守妈妈们不为人知的艰辛。

8月10日早上清晨6点,张大姐起床梳洗后,骑上孩子上学用的破旧自行车咯吱咯吱地从商鞅广场驶入北新街。7点,张大姐来到北新街汽车改造厂旁一家可以免费享用稀饭的包子铺,吃了两个包子,就着一小碟盐醋腌制的老黄瓜,喝一碗稀饭,花掉1块6毛钱,然后走进郭村的建筑工地。

7点半,太阳毫无遮拦地照射下来,经过一夜后,清凉的地面一遇到光线就立即热起来。张大姐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的任务就是将街道旁浸过水的建筑用砖装进小推车,运到工地的起吊架下。张大姐同村的另一个50多岁的留守妇女李大姐也干着同样的活儿。她每次用砖夹子要夹起10块约20公斤的砖放进车斗里。这样不停歇地双手夹上五六次,才用手巾擦一把汗,用力推着重达100多公斤的小推车,又歪歪斜斜地向150米外的目的地前进。这样来回一趟需要10分钟左右,而供应工地砖块的却只有她和李大姐两人。直到中午12点,她已经跑了30多趟,奔走了上十公里路,运了近2000块砖。

中午12点半,在北新街路边的凉皮摊旁,张大姐花了6毛钱买了一个蒸馍,又用4块钱买了一份凉皮,要了一杯免费的开水。不到十分钟,她的午餐就解决了。然后,张大姐来到工地的一楼阴凉处,没一会儿,工友李大姐也来了,她们便一起靠着墙壁进入了午休。

下午两点,张大姐再次带上草帽,瞅了瞅毒辣的太阳,皱着眉头走进了热气翻滚的工地,一双生满老茧的手抓起自来水管淋了淋被太阳晒烫的车把手,便又开始了下午的工作。晚上6点,记者按约定来到工地,张大姐放下了小推车,上身外衣已经浸了层盐霜。她淡淡一笑说,“没啥采访的,农民嘛,夏天给工地做小工,一天衣服汗湿了又干,然后又汗湿,都习惯了。”

晚上6点半,张大姐又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咯吱咯吱地赶路。7点半,张大姐回到了陈塬,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懂事的女儿小陈早在院中央的小桌上给母亲盛好了饭。“两位老人有病,身体不好,孩子上初中花销大,最近我老汉在外地也挣不下几个钱。我得趁暑假给孩子把学费挣回来。”张大姐对记者说,像她这样的留守妇女村里很多,大多数都没有啥手艺,只好利用农闲和暑假时间给工地做小工挣钱。

夜色很快就降了下来,远处的商州城灯火璀璨,而张大姐所在的村子则显得很静谧。为了不影响张大姐的第二天劳作,记者便离开了陈塬村。一天下来,张大姐能挣70元钱,扣掉吃饭费用6块2毛钱,实际收入63块8毛钱。张大姐给记者盘算过,一个暑假下来,她可以赚到2500多元,现在已经挣了1400元了。有了这些钱,家里行人情,给公婆买药,孩子上学花费就能勉强凑合了。

8月11日,张大姐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可是,张大姐的盘算正在落空。8月12日清早,记者再次路过郭村那个小建筑工地,四层的居民楼框架已经建好。工地上只有李大姐一个人在拌水泥,张大姐并没有来。“工地不用这么多小工了,昨天老板结账后,问后面的工程只要一个小工,60块钱一天谁愿意做就留下来。随后我答应留下来,她就走了。”李大姐介绍。记者电话联系上张大姐,她告诉记者,离暑假还有十几天,她正在托人打听看哪儿需要小工的,这几年下来,工地上的啥小工活儿她都会干,实在不行的话60块钱一天的轻点活儿她也得去做,总比呆在家里强。

酷暑里,每天早晨6点起床,接近9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只花6块2毛钱的吃喝,一天只挣70元钱,想利用孩子暑假挣够2500元钱来补贴家用,这就是一个留守妈妈的暑假数字化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