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铜川

炉火千年不熄 铜川陈炉古镇“彻夜明朗”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走进陈炉,人们都会诧异这里的墙,那是一道道用陶瓷坛子垒起的“罐罐墙”。依坡而筑的窑洞,既是住所,又是制瓷作坊。

一位与我互粉的博友,知道我出生在铜川时,兴奋地说“陈炉古镇可是个好地方”。我惭愧地回复,“我还没去过呢”。他附着吃惊的表情说:“怎么可能?陈炉是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你居然没去过?”

陈炉距离铜川老区只有二三十来公里,小时候觉得那是挺远的距离。国庆长假,回铜川老家看望父母,也终于抽空去了古镇。从川口二马路的涵洞口爬上一个大坡,向东南方行驶大约40分钟,转过几个山头,谈笑之间就到了陈炉古镇。

静处在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陈炉古镇,是中国北方最著名民窑——耀州窑的延续者,已有1400年的制瓷历史。古镇不熄的窑火,创造了烧制陶瓷绵延不断的最长纪录。史载“陶场南北三里,东西延绵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

站在陈炉街道广场上,古镇全貌尽收眼底。两山左右围抱,成百上千的窑洞和窑炉随着山峁起伏,青石砌的窑洞、焦黄的土地,褐色的围墙,还有墙头盛开的黄菊,构成了一幅凝重而古朴的油画。依山而筑的窑洞,起伏错落的烟囱、瓷窑,成为陈炉经典的景观。

第一次来到陈炉,我们很快发现古镇的特点。这里的院墙都是用陶瓷坛子垒起的“罐罐墙”,有些房屋的外柱也是用瓷罐做成的;这里路都是一页页瓷片铺成的,桥是瓷的,沟是瓷的,连垃圾桶也是瓷的。初秋的阳光下,古镇点点亮光闪烁,别有一番景象。“罐罐墙”墙头的花草,院门两侧的绿树,显示着陈炉人爱美、爱干净、爱生活的特性。

没有汹涌的游客,双节期间陈炉古镇依然清静。起伏的小路把我们引到了王家瓷坊。“来啦,随便看看吧”,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生意好吧?”“好着呢!”女主人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

王家瓷坊是古镇众多家庭作坊之一。瓷坊厂店合一,长方形的小院里堆放着各种瓷器。陶工们正在忙碌地工作,有拉坯的、有上釉的、还有雕花的,从他们专注的神情能看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好奇的游客们围观。

一组“陕西八大怪”的陶瓷作品让我眼前一亮,“我在大唐西市见过,原来是你们生产的!”看到我惊喜的样子,女主人感觉遇到了知音,“这组作品难度很大,每件作品光塑型就要花一整天的时间。这一件最少卖200元,要的人很多,我们产量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啊!”

“陈炉的瓷坊都是一个完整的手工作坊,从头道工序的原料加工,到出窑烧出成品,每道工序都要独立完成,对陶工技术要求很高。”女主人说。

我指着瓷坊门口挂着一块“陈炉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践基地”的牌子,她就明白我的意思,说:“现在镇上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干陶瓷这行当了,又苦又累。现在陶工工钱很高,但真正手艺过硬的人很少。”王家瓷坊的当家人王战军,是铜川市印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把古老的手艺传下去,成为他的历史使命。

去过陈炉的游客不多,但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微博上,有人推荐它为“陕西四大古镇”,也把它称为“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有条微博这样写着:你可能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浑身透着陶瓷智慧的古镇,就连古镇的名字也用烧陶的炉火命名。没有任何刻意,全是就地取材,艺术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这种源于民间的创造性情。最令我兴奋的是,有博友发布了陈炉古镇旅游开发规划图,把陈炉历史文化古镇推向全国,已成为铜川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金娃娃,银娃娃,顶不住咱这泥娃娃;

金银棍,粮食囤,顶不住咱这搅泥棍。”

这首陈炉民谣,表达的是陈炉人对千年制陶行业的执著。我想,随着时代的变迁,陈炉的窑火会越来越旺。

来源:铜川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